2005/07/11 | 爱若衰草,生如夏花
类别(在路上) | 评论(4) | 阅读(95) | 发表于 22:12
一个普通的星期一傍晚,雨,天色是一种暧昧的水灰。本来说好和萝卜见面的,但是天气不好只好作罢。我一个人躺在房间中间的地板上,四仰八叉百无聊赖。 也许某些东西又撩拨起我隐藏很深的敏感。写下这种不知所云的题目。

还是听王菲。快乐悲伤甚至没有情绪,都是这个女人气若游丝的声音。那种游离的声线在安静的房间里,很像是一种呜咽,我听不清她在唱什么,但感觉自己被隔离开了这个世界,空空荡荡的。天花板上反射着外面透进来的光,楼下人们的说话声很杂乱。这一切似乎都不很真实,我和她都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,快速的旋转,舞蹈。

我周围的人对王菲的评价很极端。 或者深恶痛绝,或者爱的疯狂。我对这个女人一开始并不带有感情的色彩,是偶然的机会受一个人影响开始听她的歌,第一首就是《红豆》。

“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
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
可是我有时候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
等到风景都看透,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”

谁会陪谁看细水常流?我不知道。 至少对她来说,爱和婚姻是场玄妙的游戏,在本该最精彩的时候戛然而止,留下一堆漫骂,猜忌和公众形形色色的疑虑,给这个女人去承担。她还算是低调的,用那种不温不火的声音慢慢的说那样一个故事,似乎和自己无关的别人的故事,但懂得她的人会知道,那是种压抑的很深的歇斯底里。在她反复唱起的时候,隐藏着某种辛酸和无奈,然后告诉我们面对爱,记得始终坚强乐观。

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,这个有骨感身材和夸张妆容的女人,开始影响我的音乐听觉。
王菲的歌都有很哲理的词。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,一种表情。她爱的自由,无拘束,或者她的悲伤,无奈都在她的歌里得到发泄。有时是恬淡的祈祷:“谁与我远远的漫步云端,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,能掩耳不听那俗事喧嚣,要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,愿与你远远的漫步云端,美丽穹苍为我们铺展,别让心房沾惹尘埃,要一种干净的相爱…”(《云端》)。有时似乎是隆重的誓言:“海誓和山盟我答应视死如归,海誓对山盟我愿意望穿秋水,海誓爱山盟我拥护爱情万岁,海誓怕山盟我发誓永不后悔…”(《两个人的圣经》);有时候像童话般憧憬:“我愿意翘盼,安然的醉酒微酣,红胡子的老人,微笑多恬淡。我的舞鞋旋转,我唱到疯癫,我愿弃世登仙,旋转的车轮来为我献欢,我怎会疲倦…”(《流浪的红舞鞋》),再或者,骂骂咧咧,继续骄傲:“谁说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,唯一结局就是无止境的等,是不是不管爱上什么人,也要天长地久求一个安稳……我不要安稳,我不要牺牲,别希望我会爱到满身伤痕,我不怕沉沦,一切随兴能不能。”(《闷》)。

不过所有歌中还是有偏好的,比如《不留》就是我以为将爱的脆弱和自私写到极点的。

我把风情给了你日子给了他
我把笑容给了你宽容给了他
我把思念给了你时间给了他
我把眼泪给了你责任给了他
我把照片给了你日历给了他
我把颜色给了你风景给了他
我把距离给了你无言给了他
我把烟花给了你(我把)节日给了他
我把电影票给了你我把座位给了他
我把烛光给了你晚餐给了他
我把歌点给了你麦克风递给他
声音给了你画面给了他
我把情节给了你结局给了他
我把水晶鞋给了你十二点给了他
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
情愿什么也不留下再也没有什么牵挂
如果我还有哀伤让风吹散它
如果我还有快乐也许吧。

还有《开到荼靡》:

“还有什么值得歇斯底里
对什么东西死心塌地
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
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
谁曾伤天害理谁又是上帝
我们在等待其么奇迹
最后剩下自己舍不得挑剔
最后对着自己也不大看得起
谁给我全世界我都会怀疑
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
一个一个一个人谁比谁美丽
一个一个一个人谁比谁甜蜜
一个一个一个人谁比谁容易
又有什么了不起…”

她的歌就是这样的她的心路历程,《笑忘书》,《流年》,《人间》,《空城》,《执迷不悔》那些,比这些出名很多,大家都熟悉,就不想说了。而关于她的旋律,我只是觉得那是为那些故事作的陪衬,就不是很在意。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旋律一样的打动我,总是远远的,和她精致的嗓音一样,如闻天籁……

她的音乐,让我看到那些即使如衰草般脆弱的爱,依然可以存在的很美丽,很动人。

想起另一个我熟悉的人。

虽然很反日,也极不喜欢渡边纯一那种迎合西方口味的不伦不类的日本文学。但对村上春树一点不讨厌。可能是我本身就喜欢那种玄妙的用词和意境。高中第一次看《挪威的森林》的时候,因为对里面的性爱描写不能忍受而半途而废,但隐约觉得这个人写的故事对我很有魅惑。
后来看《且听风吟》的时候这点被证明了。那是个不很特别的故事,无非是“我”送醉酒少女回家然后第二天发现其一丝不挂,双方在不和谐中回归各自生活但不想几年以后又重新相遇,于是夏日的晚风,梦境,飘渺的憧憬……故事在那时起重新写过。其实那算个伤感的故事,村上对逝去青春的追念都隐藏在字里行间,但无论怎样,我觉得很清爽的,不像郭敬明那种,会让人觉得血淋淋的刺痛。
上大学的头几天重新看了《挪威的森林》。Beatles的那首《Norwegian wood》和高中对它残存的记忆让我对那个故事印象深刻。倒叙回忆的往事,和三个女孩子的纠葛,第一人称的直接描述,不间断的思想斗争……虽然情节很平笔调很淡,但还是让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。小说想说明的那些性与爱,生与死,坦率与真诚我都不是很懂,我只是有一种错觉,就像林少华说的“整个身心都浸泡在漫无边际的冰水里的虚脱”。
二十岁生日的时候读了几本,比如《国境以南太阳以西》。最初完全是被题目吸引。读完觉得比起其他很多优秀的作品,这本倒是一般,情节也是和几个女孩子的纠缠,表现手法也有一点拙劣。但因为在生日那样比较特殊的日子,因为之中暗喻人的成长就是对太阳以洗的窥探,那书也就显得有点意义了。
还是最喜欢《海边的卡夫卡》。这本书我窝在图书馆角落里干了一天,极其爽快。我觉得那书是将村上洗尽铅华的笔法,夸张想象力和对生命对自己思考发挥到极致的作品。叫中山的寻猫老人,“我”和叫乌鸦的少年,还有学校神秘的集体中毒事件。一开始线索就纷乱的交错,后来的发展就在这三个故事中跳来跳去,似乎越来越混乱。但最后竟然归到了一点,“我”找到了寻猫老人,寻猫老人就是集体中毒事件后留下后遗症的那个孩子,而图书馆里那幅叫《海边的卡夫卡》的画背后,画中男子就是“我”(大概是这样的)。虽然我不很清楚这书到底要说什么,但是我觉得至少那是对人的思考。在“我”和寻猫老人一起搬开象征入口的石块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想到自己在哪里,要什么。
想起这书的最后一句话:“一觉醒来,我们都已经是新世界的一员。”
本来就是,生命如夏花短暂,还好我总在抬头的刹那,看见它的绽放,我想珍惜这样的绽放,所以用笔纪念。

后记:写完的时候觉得特别累,这段东西耗费了四个小时。但我还是很开心,毕竟还能找到这么些东西,让我知道自己不是很麻木,不是很世俗,还可以愉快或者感动。


0

评论Comments

日志分类
首页[257]
已过去[31]
终遗忘[43]
现生活[99]
在路上[84]